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走进罗城 > 旅游罗城 > 历史文化

罗城煤矿开发纪略(1912~1996)

【字体: 2017-06-06 10:03来源: 365足球外围投注 作者: sysadmin 浏览量:

        煤,是罗城么老族自治县(原为罗城、天河两县)的主要矿产资源之一,总储量一亿多吨,均为无烟煤,固定碳含量75-90%,每公斤发热量6000--8000大卡。

   罗城煤矿开发的厉裹相当久远。据广西第三、第十区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七年(1938)档案。《寺门矿业公司矿业擐告书》称:“远自宋朝以来迄明、清,均已有土人开采……民元之后,复有宏串公司考试往开采。”此说确否无从考证。明朝嘉靖年间(1522--1566)田汝成著《炎徵冬阉》一一一书有“抹佬(仫佬)其俗……掘地为炉”之说。地炉烧煤,至今在罗城煤田沿线的仫佬族聚居区仍极普遍。据此可见,最迟在四百多年以前仫佬族先民就已使南地炉,开采煤矿了。

   清代,罗城煤矿的开发进一步发展。据《清实录》记载:“清初,罗城县属官办的冷铜(洞)山煤矿,开采出来炼从融县泅顶山(今属融安县)运来的白铅矿沙(砂)。在一年之内,建成新炉四十四摩,新开煤垅(窿)三十三处规漠不小。”现在,从横岸至冷洞带,仍可见到当年的遗迹。又据当地一些高龄老人口述,相传约十代入以前,有些金头发、蓝眼睛的外国人曾在这里开矿。当时,农民去黄金赶圩夜归,从地栋(冷洞附近)至桥头沿线,司借矿山火光照路。另据民国三十年(1941)版《天河县志》载。直至清末,尚有尚义、光明两矿区开采煤硫矿,民国元年(1912),运销(宜山)硫磺100市担,煤1000市担。

   民国时期,罗城煤矿开发的规模更趋扩大。据《罗城县志》及《广西年鉴.第一回》记载:民国十七年(1928),国民党政府曾派叶格尔博士、地质工程人员乐森寻、张文佑等先后到罗城进行地质调查。尔后,广西省建设厅工程师马启鸿也到罗城调查过。罗城嫖矿的开发随之进一步发展。一些官僚、地主,资本家纷纷割据地盘,投资办矿。据广西省第三区矿务管理处民国三十二年至民国三十八年(1933-1949)各种请示报告文卷开载,原罗城、天河两县经呈报核准给照的煤磺矿公司计有二十三家,煤磺矿庄有二十家,总共霸占矿山地盘达82066公亩。所产煤磺除供县内生产、生活所帚外,原天河县产品主要运销宜山,原罗城这訾经官方发照的公司、矿庄,完全垄断了当地的煤磺生产。当时,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型矿山差誉,要自己投资打井,而挖出的煤炭和磺砂,要按公司、矿庄规定的低廉价藉妥妻。要把相当于百分之六十的产品无偿地交付给那些矿山霸占者。此外,还有许多走投无路的农民,被迫到这些公司、矿庄去当“砂丁”,遭受更加残酷的剥削和压迫。

   井设备很差,开采方法非常落后,劳动十分艰苦丽危险。掘建靠煤斧,抽水靠唧筒。照明靠油灯,提升靠背篓。开的全是“独眼井”,通风、挑水、采煤、运输共一通道。“砂丁”每天在这样艰苦、危险的环境下劳动十多个小时,所得的报酬不过能换上几斤大米。由于几乎没有安全设施,事故累累发生,夺去了许多“砂丁”的生命。

   1949年11月罗城解放,矿山回到人民手中后,民煤生产迅速恢复。1951-1952年,民煤生产累计1528吨,硫磺300吨。

   1953年,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。1954年8月,省工业厅、宜山地委工交部、宜山地区专员公署联合工作组以及中南地质局415队到罗城调查。县人民政府亦行文各区、乡,要求广泛发动群众报矿。从1957年6月至1959年3月,427地质队对天河、四把、桥头、黄金一带的广大煤田进行了系统、全面地勘探,为开发穸城煤矿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。

   开发罗城煤矿,政府采取“三管齐下”的政策:一是允许群众继续零星开采,二是开办国营煤矿,三是组织集体采煤场。

   从1953年至1957年,个体煤窑发展很快,“兄弟窑”、“夫妻窑”、“父子窑”遍布四把、东门、桥头各乡村。1957年,民煤产量达5500吨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“大跃进”年代,个体采煤大部分被禁止。七十年代初期,“箭资本主义尾”,个体煤窑全部被封闭,私煤禁止上市。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个体和联营的煤窑又普遍兴起,煤田沿线比比皆是。

   1954年,宜山专区重工业局在罗城开办塘底、九龙两个煤矿,进行试探性开采。1956年,九龙矿并入塘底矿,成立“罗城煤硫矿”1969年,为响应中央“扭转北煤南运”的号召,自治区决定扩建罗城煤硫矿,并派出工作组,成立“罗城煤硫矿建井指挥部缈,增建九口新井,作业完全实现代械化。1971年6月22日,“罗城煤硫矿”扩建为“罗城矿务局”,直属自治区煤炭局领导。1972~1977年,十口井陆续建成投产,1977年煤产量37万吨,职工9980人。1980年,四把矿一号井因煤层薄亏损大而停产,人员外调。其它矿井人员亦有不同程度的缩减。至1983年底,尚留职工6689人。1984年罗城矿务局所属各矿井均改为劳改场,直属自治区司法厅领导。

   1958年,罗城县开办九龙煤矿。1977年,由河池地区重工业局接办。终因煤层薄,亏损多,生产发展不大而子1980年停产下马。

   在开办国营煤矿的同时,罗城县人民政府大力发动群众开办集体煤矿。1957年,罗城县手工业局开始组织筹办集体煤场。后又成立管理站负责小煤窑产品的收购、调运、外销等业务,为民煤生产服务。先后建立有八个集体煤场,职工500多名。1971年开始对集体小煤窑进行技术改造,基本实现掘进、通风、照明、提升、抽水等作业机械化,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,促进了安全生产。至1974年,改建和新建的集体煤场计有十一个。近年来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,多数集体煤场已承包到户或承包到组。迄今只留存东门、长安、四把等.四个集体煤场,职工188人。

  罗城煤矿开发,经过了很曲折的道路。但仍然不断发展。1958年,民煤生产曾激增至63700吨,1962年下降至4500吨。1963年以后,由于贯彻中央提出的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方针,至1966年,煤产量恢复至24207屯。在十年动乱期间,虽然煤炭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,但由于新建、扩建、改建的国营、‘集体煤矿陆续投产,煤产量仍然逐年上升。打倒“四人帮”以后,煤产量增长更快。1978年达到创记录的517465吨。以后,贯彻“调整、整顿、改革、提高”的方针,进行经济体制改革,关、停、并、转了部分国营和集体煤矿,调整了生产计划。1984年,原煤产量263171吨。

   建国以来,截至1984年止,罗城累计产煤463.9136万吨,硫磺块4305.33吨(缺1962-1967年的统计数字)。其中国营煤矿产煤372.9467万吨,占总产量的80.4%,集体煤场产煤90.6466吨,占总产量的19.6%。产品除少部分供应县内所需外,绝大部分均运销区内外,为“四化”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。摘自《广西地方志》期刊1987年第2期